当前位置:首页  > 县区统战
安定区团结镇:铸牢共同体意识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


发布时间:2025-11-17 19:37 字号:[ ] 视力保护色:


近日,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再传喜报——镇委员会获评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。继此前拿下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称号后,这份新荣誉不仅是对该镇长期深耕民族团结工作的肯定,更鲜活勾勒出新时代基层民族团结事业的蓬勃模样。

图片

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,这一点在团结镇从来不是一句口号。镇里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摆在关键位置,直接定为“一把手”工程推进。为了让工作不悬空,他们把民族团结纳入村级目标考核和干部积分管理,专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,还配了专职人员盯着落实,从镇到村,责任一层一层压实,确保每件事都有人管、有人抓。

“如何让这项工作真正落地?我们的核心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打造了‘团结夜话’‘双优双促’‘红色同心结’这几个特色品牌。”安定区团结镇党委副书记师乙雯笑着说,关键就是要找群众听得懂、愿意凑过来的方式,让民族团结的想法融进日常,不是偶尔搞次活动,而是天天记在心里、做在实处。

师乙雯口中的“落地”,在寒水村有最真切的体现。“我们村各族群众就是一家人!‘团结夜话’里聊的是谁家的庄稼该浇水了、谁家孩子上学有难处,看似是家常,实则聚的是民心。”寒水村党支部书记程永红说,村党支部的角色很明确,就是要当民族团结的“主心骨”,把大家拧成一股绳,让发展的好处每个村民都能享受到。

民族团结既要靠情感拉近距离,也得靠规矩守住底线。为了筑牢和谐根基,团结镇对民间信仰场所实行包抓联系制度,专职信息员每月都会上门走访、排查情况,有风险早发现、早处理。同时,镇里还常搞“党亲·国好·法大”主题教育,跟信教群众聊国家政策、讲公民义务、说法律常识,慢慢帮大家树牢国家意识、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,让团结的底子更稳。

“‘中华民族一家亲’不是贴在墙上的字,得真走进老百姓心里才行。”为了做到这一点,团结镇摸索出一套接地气的宣传办法。线上,新媒体平台推送政策解读、身边人的团结故事,一年下来发了500多次;线下,设了15块固定宣传板,发了3000多份宣传资料。不搞“空对空”的说教,全是用家常话讲政策、用身边事传理念,听着亲切,记着也牢。

图片

光有宣传不够,还得让各族群众多“搭茬”、多互动。镇里牵头搞村村联建,让相邻村子的村民结对帮扶,你帮我种庄稼,我帮你解难题,相处中就把感情处深了;还定期评“道德模范”“最美家庭”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”,至今已经表彰了50多户先进。平时开民族精神学习班,就请这些模范讲自己的故事,正能量一传递,村里渐渐形成了“学先进、当先进”的风气,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成了常态。

思想上拧成一股绳,行动上更要一起往前奔。团结镇心里清楚,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,民族团结才有最坚实的底气——发展才是凝聚人心的“总钥匙”。于是,他们把民族团结跟产业发展绑在一起,搞了一连串实在项目:推进5.62万亩引水上山工程,让旱地变成能种庄稼的良田;修了8座淤地坝,解决水土流失问题;建宽粉厂搞马铃薯深加工,还打造了万亩马铃薯片带和千亩中药材基地。这些项目一落地,就近吸纳了2900多名本地人务工,其中少数民族群众占了六成以上。

“以前最愁的就是种出来的庄稼没销路,现在不一样了!”寒水村三社村民马俊良提起现在的日子,话里满是底气,“村党支部领着我们搞产业,种苗有补贴,种收有技术指导,还帮着联系收购商。平时村里开‘团结夜话’‘百人宣讲’,大家坐一块儿聊种地技巧,也学民族团结政策。现在不管是哪个民族,谁家遇到难处,邻居们都会主动搭把手,跟一家人没啥两样。”

定西鑫源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永军,也给记者算了笔实在账: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地,搭了30座塑料大棚,常年雇着10个本地人,每月工资能拿到3000元左右;农忙时再招20多个临时工,一天能挣100到120元。“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,只要愿意干,都能在家门口找到挣钱的门路。”

除了搞产业,镇里还针对村民需求搞农业技术培训,前后培训了600多人次;扶持规模养殖户发展到478户,单是畜牧业,就让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多了3850元。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,全装进了各族群众的“钱袋子”里。

如今走在团结镇的田间地头、村落巷尾,“团结”的影子随处可见:“团结夜话”办了80多场,“红色同心结”“双优双促”等活动搞了30多场,累计覆盖群众超3000人次。各族群众在一个村里住、一起上学、共同干事、共享成果,手拉手、心贴心,一幅“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”的基层画卷,正在这片黄土大地上徐徐铺展,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着最坚实的基层力量。

(来源:定西融媒)




责任编辑:张亚雄
分享到:
[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