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亲切会见了14位西迁老教授,高度赞扬了他们“舍小家顾大家”的“西迁精神”,他评价:交大西迁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讲、对西部发展战略布局来讲,意义都十分重大。
64年前,交大师生响应国家号召,克服重重困难“一路向西”,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。
时光荏苒,当年的青春年少已成韶华白首,但他们甘洒青春为家国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。
掌门人在人民政协报上曾读过一篇文章,其中就有九三学社社员、“中国电机之父”中国电机工程专家、电机工程教育家、 西安交通大学著名教授钟兆琳先生的西迁故事,分享给大家。

钟兆琳
1954年,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,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。
当时,钟兆琳作为校务委员会委员、电机系系主任非常积极地赞成。

1959年拍摄的西迁后的交通大学校园一景。(资料照片)
1956年搬迁时,周恩来总理曾提出,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,身体不好,夫人又病卧在床,他可以留在上海,不去西安新校。
但钟兆琳表示:“上海经过许多年发展,西安无法和上海相比,正因为这样,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,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。”
“共和国的西部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,如果从交大本身讲,从个人生活条件讲,或者留在上海有某种好处。但从国家考虑,应当迁到西安,当初校务委员会开会表决,我是举手赞成了的,大学教师是高层的知识分子,绝不能失信于人,失信于西北人民。”
最终,时年57岁的钟兆琳,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住宅,把卧病在床的夫人安顿在上海、交给女儿侍奉,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批到了西安。

西迁乘车证。交大师生正是凭此车票登上“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”。车票上印着“向科学进军,建设大西北”。(资料照片)
他的表率作用,激励了许多交大师生,他所在系的绝大多数教师迁来西安。
西迁之初,条件十分简陋,晴天是扬灰路,雨天是“水泥路”,生活条件极为不方便,与上海差距很大。
钟兆琳独自一人天天吃集体食堂,第一个到教室给学生上课,并迎难而上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机制造实验室。
在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上将西安交大电机系扶上了迅猛发展的轨道,并逐渐成为国内基础雄厚、规模较大、设备日臻完善的高校电机系。

这是西迁后的交大校园一角(资料照片)
钟兆琳很重视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,主张选一两门课用英语教学,认为这是教育“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、面向现代化”的必要措施。
80年代,他觉得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英语程度不够,为了提高他们在专业方面的听、讲能力,他亲自在家中辅导青年教师,这时他已是82岁高龄。
告别繁华的上海、扎根古都西安。
交大西迁历时四年,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,以钟兆琳为代表的一批教授学者几十年献身大西北建设,他们把自己的理想、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。
他们是一代人的缩影,也是一代人的楷模。
